赵月华不傻,她很快便想通为什么非得是她去联姻。
曾后现下杀赵家人杀得实在太多,扶持的曾家人,大多能力不足,难以服众。自先帝驾崩,曾后提拔曾家子弟,扶持寒门,在朝中频频安插亲信的举动惹老臣不安。各路官员纷纷上奏,请太后还政于新帝。
朝廷中有的拼死维护赵月华两位兄长的利益,有的是世家记恨曾后让寒门子弟白白占去自家的利益去,有的皇室宗亲想着自己岂不是比一个外姓人更有资格登上皇位,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在地方集结兵马,要讨伐曾后。
是先帝给了她平定叛乱的资本。
先帝在世时,就命曾后与他同理朝政,当年多少以“后宫不得干政”为由请求废后的大臣身首异处。
曾后的确有能力,先帝反复当众夸赞过“朕心唯后所知”。先帝驾崩前两年,头疾愈发严重,折磨得他没有精力处理朝政,他干脆将所有国事交给曾后亲自处理。
以至于先帝驾崩后,新帝顺利登基前夕,曾后代赵月华的大兄赵崇衍执政少有阻力,老臣认了先帝扶持的曾后不会有异心。
后来,老臣觉得曾后虽然尚未还政给新帝,也是迟早的事,不该是赵家皇亲起兵谋反的理由。西域诸国对大昱虎视眈眈,内乱是万万不得的事情。
朝野上下戮力同心,加之曾后多年苦心经营,提拔不少能人,其中监察御史宋言和左羽林军将军曾少臣最为出众,二人领兵出征,陆续平定叛乱。
在外叛乱基本清除,可朝中臣子不可避免地疑心曾后似有夺权之嫌。曾后废了赵崇衍,又控制起赵月华的二兄,新帝赵崇苻。
赵崇苻看起来不急,但老臣急,念及赵崇衍这一前车之鉴,他们对曾后的态度越发强硬起来,每日请求曾后还政的奏折如雪花般飞入宫中。
不服曾后的杀不完,也不能杀完。
曾后此时迫切需要平衡赵、曾两家的关系,使老臣明白她完全是为赵家子孙着想,在她尚未完全掌握一切时,亟需稳定政局,唯一高效的方法是联姻。当老臣再度领悟赵、曾两家本是一体,自会退让一步。非到万不得已,他们怎敢反对皇帝的生母。这退的一步便是曾后再度争权的空间。
赵月华思及此,心如死灰。
她还是变成了她母亲的棋子。
至于为什么是下嫁曾少臣,她便也理解了。
曾氏祖先本为寒门子弟,助大昱开国皇帝建国,凭借从龙之功,被封为应国公,曾家子孙世代承袭爵位、备沐皇恩。
曾后的母亲是应国公在原配难产死后续娶的,生下两个女儿,一位嫁给户部侍郎罗诠中,生下一子一女。另一位便是曾后。应国公原配所生长子,多年前突然薨逝,留下四子两女。两女皆在一月前入宫,成了新帝赵崇苻的妃子。
曾家子弟中,现任应国公曾少川和左羽林军将军曾少臣最受曾后重视。他俩是曾后兄长的儿子,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显然曾少臣要重要得多。
京师最重要的两支军队,一是由大将军常思贤掌控的羽林军,守卫宫禁,保卫陛下安全,二是宰相府管辖的金吾卫巡警皇城,监察百官。
昱朝施行群相议政,一般有三位宰相在朝。近些时日,宰相位置的人调动频繁,死的死,贬的贬,也就张相还在其位,也不成气候。
大将军常思贤立下过汗马功劳。前些年他生过重病,具体是什么病,赵月华记不得,只知道连先帝、曾后都多次关心过,赐下不少灵丹妙药,命御医务必竭力救治。常思贤被救了回来,担任羽林军大将军到今日。
期间,赵月华的大兄赵崇衍登基为帝,被曾后废为临江王,即日流放至江州,领兵入宫宣旨的就是常思贤。废帝速度之快,赵月华得到消息后赶紧入宫,连赵崇衍最后一面都没见着,赵崇衍便已经离京了。
朝廷大事,不是赵月华能想明白了。
赵崇衍曾向她袒露先帝留下的一道遗诏让他发愁。
“凡军国大事不能断者,皆由太后决断”。
可最后,朝廷大小事务皆由曾后决定。赵月华想着曾后素来处理国事得当,有目共睹,许是曾后不放心赵崇衍才没有放权,她宽慰赵崇衍:“等时机成熟,阿娘自会还政。”
母子血浓于水,会出什么事?赵月华这般安慰自己。
先沉不住气的是赵崇衍。没当皇帝要被管着,当了皇帝还要被管着,这皇帝不就白当了吗?于是他想扶持国丈当宰相。三个宰相里,有个是他的人,就好办事。
但现任宰相张方志不乐意。张相是世家大族出身,从小勤奋好学,有七步之才。先帝曾因他名声在外,打算直接召他入仕,竟被他以学业未精为由婉拒了。先帝爱才,越发欣赏他。张相果真不负众望,二十出头高中进士,一路高任。
他不甘心同无功受禄之人平起平坐。以“外戚不得干政”为由劝皇帝,劝着劝着,最后居然传出来一句话:
“朕就是把天下送给国丈又如何?”
好家伙,天下若可以轻而易举送给他人,这个皇帝怎么能让人放心。这句话是不是赵崇衍说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已经被贬了。
朝廷大事想不明白,赵月华干脆不再想,只能恭贺二兄赵崇苻登基。
赵崇苻对曾后临朝专政这件事想得倒开,直言:“阿娘帮朕管事,是为朕分忧,朕心甚悦。”
轮到曾后不乐意了,既然自己有能力,为何不能正大光明地享万人敬仰,白白为他人做了嫁衣,即便那人是亲儿子。
曾少臣在羽林军中的职位仅次于常思贤,曾后同常思贤都器重他,常思贤年纪已大,任谁都觉得曾少臣是下任羽林军大将军,是替曾后掌握羽林军的人。
赵月华和曾少臣的结合会是赵、曾两家联合最响亮的招牌。
假如她与曾少臣都不曾有过婚娶的话。
曾少臣与他的夫人相守十年,即使夫人无所出,也不曾纳妾,依旧恩爱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