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郑乐熙如往常一般,陪同阿爹前往崔府拜年。郑时画因大病初愈,身子尚在调养之中,这段时间几乎足不出户,故而今年并未同往。
郑宅的生活慢慢回归平静,一切都似往昔那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近些日子,石文珺却隐隐察觉到了一丝异样。
自郑时画平安归来之后,每隔数日,便会有人往府中送来各式各样珍贵的补药,以供她调养身体。且每次送礼之人都能给出五花八门、看似合理的名义,令石文珺找不到质疑的理由。初次送来时,小厮宣称乃是太医署表达歉意之举。毕竟,当初自家二姑娘先是因官府的疏忽而被误送进青龙寺,而后又由于衙役的错判,身陷危机四伏的重疫分隔区,受尽磨难。石文珺心想,收下倒也在情理之中。
待第二次补药送达时,小厮依旧打着太医署的旗号,称是感激郑大夫平日救死扶伤的善举。
第三次时,送礼之人仍坚称是太医署所为,理由是郑时画为了救助百姓不幸染疫,如今虽已康复,但后续调理不可或缺,此乃太医署分内之事。
此后,第四回、第五回、第六回……
每一次都有着让人难以推辞的托词,且口径一致,皆称是太医署的意思。石文珺渐渐起了疑心,私下让郑权找人暗中调查,确认这些东西是否真真切切出自太医署之手。
然而郑权找人跟踪了那小厮一番,见那人确实是抬着东西从太医署出来的,且不止来他们这里,也有往别的地方送去礼品。可石文珺仍不放心,疑窦丛生,又让赵妈妈去崔府找大女儿打听。
郑时萍初闻也觉得奇怪,往年并无这样的情况发生过,又去问了夫君崔松涛,这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
这一切竟都是天子的恩赐。
瘟疫得以有效治疗,且在新春佳节来临之前成功阻断其蔓延之势,天子龙颜大悦,对太医署众人以及裴行俭、周堔等一众官员予以重重封赏。而郑时画所得的恩赐,则是于晏白特意为其求取而来的。
太医署里凡是参与此次救疫的大夫,均获得了丰厚的奖赏。可郑时画既非太医署的在册大夫,又无官职在身。加之她曾在协助太医署工作中感染疫病,虽幸运康复,然身体终究有所亏耗,元气大伤。
故而于晏白在呈递给天子的奏书中详述了郑时画的事迹,不仅为她求得了对等的珍宝布匹赏赐,更从宫中求来两株极其珍贵的百年老参。
这些赏赐既由天子亲自定夺,又以太医署的名义进行分配,故而便自然而然地以太医署的名头被送至郑宅。
然而崔松涛不知道的是,那两株老参原本是皇后赏赐给于晏白之物。皇后与于家老夫人情谊深厚,更将于晏白视作己出,视如己子。那日在陛下书房偶遇于晏白时,见他身形消瘦,面容虽透着精神,却难掩青黄之色,眼底亦是一片乌青,不禁心疼万分,未加思索,当即下令将珍藏多年、弥足珍贵的百年老参赐予于晏白。
于晏白心怀私念,寥寥数语便有意无意的将郑时画的状况禀报清楚,言辞间尽显其深明大义,处处为陛下的民心所向考量,又对郑时画为国为民、不计名利生死救治百姓之举赞不绝口,哄的皇后当场允了他将此老参转赐给郑时画。
至于其它精贵的药材诸如血灵芝、白首乌等,却是于晏白自己的意思,他借由太医署的名义,将东西一并送入了郑宅府中。
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也不让狄武透露任何一点消息。
他做得安安静静,默默付出,狄武却闷闷不乐,心中极其郁闷,恨自己主子是个不长嘴的田螺姑娘。
得到长女郑时萍的回复,石文珺这才安了心,也就不再有所怀疑。
然而今日大年初一,郑权前脚刚带着郑乐熙出门拜年,于晏白后脚便叩响了郑宅的大门。
奇伯见门口站着一位气质高贵的公子,其身后的随从手里提着两大沓精致厚重的礼盒,心中不禁疑惑,思索良久,才记起此人乃是当日与郑时画一同归家的大人,这一想,奇伯心中虽颇感惊讶,脸上却不动声色,恭恭敬敬地将来客请进屋内,而后赶忙前去禀报老夫人与二姑娘。
石文珺听闻消息,心中又是惊讶又是欢喜。
惊讶的是,这太医署的太医正竟纡尊降贵登门拜年,还携带着如此精美名贵、一看便知是用心筹备过的拜年礼,这让她有些惶恐不安,受宠若惊。
欢喜的是,眼前这位品貌出众、举止儒雅温和的男子,言语之间对郑时画的身体康复状况极为关切。她这双历经人间百态、看透无数人心的沧桑眼眸,瞬间便洞察出于晏白对自家姑娘的心意。
因此,当于晏白委婉提出想要与郑时画单独说些事情的时候,石文珺明知此举不合礼数,但为了女儿的终身大事,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应允了。
在她心中,什么繁文缛节都比不上女儿的幸福重要。况且两人单独会面一事,发生在自家府邸,料想也无人敢肆意妄言。
石文珺担忧的是,郑时画会将人拒之门外。一想到此处,她的心便悬了起来,手捧着佛珠转身走进了小佛堂。
郑时画没有料到于晏白会在大年初一前来拜年,更对他支开母亲与众人的举动感到意外。
此刻,堂上仅余他们二人,郑时画不知为何,整个人莫名紧张起来。
她忽地便想起自己染疫之时,于晏白日夜守在床榻前,悉心照料她的画面。以及她重病缠身,虚弱无力时,被他拥入怀中,亲密无间喂药的场景,一幕幕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当时郑时画正面临着生死考验,故而她未曾深思二人相处的细节。如今细细回想,她只觉处处透着异样,脸颊瞬间泛起一抹红晕。目光对上的瞬间,她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一股慌乱之感油然而生。
郑时画沉默不语,用力掐紧了指尖,努力控制自己不要挪开视线,心中暗自揣度着他的意图,极力掩盖自己的慌张。
于晏白垂眸看着她,乌眸深邃似墨渊,眼尾那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让郑时画真切地感到,他似乎有些不一样了。
凉风从外吹了进来,堂上的气氛顿时变得旖旎。
有那么一瞬间,郑时画有种预感,总觉得今日,于晏白将会说出一些让她不知该如何应对的话语。
-
郑乐熙给大姑母和大姑父拜完年,旋即寻了个由头,带着冬安,与崔思弦一同登上马车,匆匆驶出崔府。
马车一路狂奔,径直朝着裴宅奔去。
这是两人第二次登上裴宅的大门,可门口除了贴着一幅对联之外,裴宅内部却实在过于清冷寡淡,根本看不出任何新春喜庆的氛围。
郑乐熙与崔思弦不禁相视一眼,流露出些许诧异。
吴殷见状,不禁笑出声来:“府里人丁稀少,又多是些糙老爷们儿,对于装点宅院这类事宜既不擅长,亦不放在心上。我们和七哥年年皆是如此度过的,图个清净自在罢了。若想热闹喜庆一番,就去街上走走,一样是过年。”
郑乐熙瞧得出,他们的确是不甚在意。可心中却暗自思忖,这怎会一样呢?年味该盈满在家宅府苑之内,不应流落于街头巷尾。却又恍惚想起,认识至今,她从未听他们提及过自己的家人。
他们的家人呢?
心里这么想着,郑乐熙便也问出了口。
吴殷微微一怔,旋即微笑着回应:“我和赵川皆是弃婴是孤儿,自打有记忆起,便追随在七哥身边,于我们而言,七哥便是家人。至于七哥,唉,此事已过去多年,也不瞒你俩。七哥年幼时,家中遭遇天灾,后来存活下来的只剩他一个,唯一一个在世亲人只剩他叔父,也就是我们的师叔。然而师叔一心修道,鲜少过问我们之事。七哥十二岁时,我、赵川便和七哥一同下山历练,捉妖修道,游历江湖,我们向来随意惯了,对过年过节之事都不太讲究。”
郑乐熙未曾料到几人的身世竟如此凄惨悲凉,听闻之后,心情格外低沉。望着吴殷脸上的云淡风轻与不以为意,她心中愈发不是滋味。
怜悯,心疼,酸涩交织在一起。
吴殷说他们随意惯了,不过是因为他们习惯了孤寂,习惯了缺少祝福,习惯了不被人爱着而已。
原来裴大人一直以来都是孤孤单单的。他那么厉害,那么强大,那么有勇有谋,言出必行,正直重义,可生活里竟是如此形单影只么?
一路走来,是不是从来没人在意过他的心情,他的情绪,他的孤寂,他的内心需要?
他生病时、难过时、心情低落时、受伤时、受人欺侮时、思念……家人时,有人安慰他么?
自踏入长安之后,他屡屡庇护自己,那他呢?他遭遇困境,遇到难题之际,又有谁来守护?
猝不及防地听闻这些过往,郑乐熙心中泛起一阵难以抑制的揪心之痛。以至于在见到裴行俭那一刻,她的情绪不自觉地染上了几分伤感与怜悯。
裴行俭的腿伤已然痊愈,并未留下任何后遗症。这段时日,承蒙天子恩赐,人在府中悠悠哉哉地休养了大半个月,又因赋闲在家,无人上门叨扰,日子过得异常闲适惬意。古叔精心为他调理身体,滋补气血,经此一番调养,他整个人的气色都大为改观。都说红气养人,气血充盈则容颜焕发。有阵子未见,他的皮肤变得又亮又白,双眸宛如深邃的幽潭,黝黑而晶亮,目光灼灼。这般模样,倒尽显少年的翩跹之姿与俊朗非凡。
崔思弦拉着郑乐熙,依礼向裴行俭拜了年,尔后让冬安将精心准备的拜年礼递了过去。裴行俭尚未开口,赵川便笑吟吟地替七哥接过,丝毫不客气。随后,他三言两语便诱哄着冬安与他到院中比试去了。
赵川早就想这么做,吴殷则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也跟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