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
抑扬顿挫,清朗明晰的机械女声伴随踏行入屋的参观众人缓行的脚步,一声声为古今交融惊叹的话语以及长廊内拍的盖章长队和愈发光亮的展厅响起。
博物馆租用导览仪器各处有同有异,其中异同也有自己的缘由。不过归根结底,是汲取知识和拓宽思维的好用物。
“这个古代史介绍是包括关外其他地区在内的远古时期开始的,包括距今二十六万年的……”因出身本地而自然而然成为导游的二十岁的的姑娘因环境放松而抄着南滨口版普通话不专业地介绍道,“嗯,这边有介绍。”
南滨的方言对比起关外其他地区更柔软亲和,咬字不如普通话精准,吞音混字很多。
但青山穹这一代年轻人十岁左右时,国家推崇了“普通话教育”的课题。
依稀记得那几年学校黑板报上的“学好普通话,迈入新时代”的口号和标签,因而康若楠这样年龄的孩子多是“方言词汇+普通话发音”的口音构成。
不过如今事态又有了些许变动,推崇“保护方言,防止方言断了传承”的号召又意外地被提上了日程。
无所谓,当年青山穹就没有被影响口音,如今不过是临与普双修——这词儿听起来像中二时期看的小说里的主角人物,听起来还挺帅气的。
古代史场馆第一个展厅便是“瓷器”——与如今青山穹的国家国名外语名字一样的,一种外形精美,传承久远,种类繁多,色泽复杂的制品。
“末朝时代,瓷器制业飞速发展,其艺术性,材质和制作工艺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是其发展和传承的一个重要节点,是突破和创新的变革时期。”
蓝白色前言牌子上,三种语言持续讲述着有关于举世闻名近百年的故事。
“末朝鼎盛时期,产生了包括青花,五彩,红釉,蓝釉等大量瓷器器具,加之与他国之间往来逐渐开放,这一时期在世界部分地区瓷器受人喜爱。”
耳边传来的导览中内容与墙上前言一般无二。
整个展厅色调明快,白色低亮度微光的灯照在镶嵌在墙中展柜上,与未被照亮的黑暗相结合,不似昏黄色那般压抑,却又很好地向参观者表述“展厅内不能太过明亮”。
穿着整齐黑色工作服,佩戴蓝色口罩,手中抱有一块“禁止闪光灯拍摄”告示牌,腰间别一台扩音仪器的女工作人员们在特有路线上来回巡逻,不时出言提醒,“别开闪光灯啊”。
提醒的语气如劝告般,平静又关切。不过是关切展品,还是关切有损坏展品可能的行为,还是关切自己的工作内容……参观者自然不会关切工作人员。
青山穹扫了一眼,这个展厅工作人员数量为二,其中一个还兼顾督促展厅中的数十位甚至上百名参观者们“不许在展厅内饮用饮品和食用食品”除此之外,没再它处进行限制。
这个展厅的氛围相当轻松,每个展柜前聚集的人都赞不绝口,更有应该是这方面的爱好者或专业人士,持着抗着青山穹不懂的高级摄像设备,对这些艺术品进行拍摄。
“……”青山穹瞧瞧展厅中用玻璃四方罩住的一尊色彩紫蓝渐变色宛如星空般如梦似幻的瓷瓶——那侧拍摄这尊瓷瓶的摄像机,又看了看自己手机上因为光线和像素导致模糊不堪的照片。
陷入了沉思。
“我国五大名瓷之一,在古代中原地区盛行一时。其烧制方法困难,色泽精美,故起初以此成为名贵之物。”
“其以烧制过程中,会产生红色,紫色,蓝色等美丽的颜色,还会在过程中产生意外变化,使颜色混合或交融,形成一种不规则的变化色彩。”
待到对面的摄像小哥放下相机,朝另一尊器具望去,青山穹重新对焦拍了一张后,点开了讲解器上与这寻晕染的星空色的序号相同的介绍。
“……起初这种变化不被烧制者和朝廷所认可,认为这种不规则的色泽是残次品的象征,所以那时大量不规则颜色的瓷器被销毁,直到末朝初期,人们的审美发生变化,烧制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瓷器便不再被销毁。”
很独特的叙述方式,不知为何这尊由深紫色到深蓝色再到浅蓝色渐变的瓶子的介绍,是先行介绍种类,再介绍本体的。
“我猜是单独展柜的原因,别的的种类介绍都写在墙上了,这个放在……不是你观察那个细节干嘛。”这话不是旁人说的,正是青山穹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说的。
另外两个姑娘离奇地,居然没做任何声音,只在聆听,观看和学府之间来回重复,很专注地融进了这样的氛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