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声起高台 > 第7章 第7章

第7章 第7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那隆隆的车声方才停下,姚复连忙扶着应瑕起来,却还是不免叹了口气。

“他们不会为难你。”应瑕只当姚复是忧心家人的关系,随口安抚了姚复两句,“平常心对待就好。”

“不是……”姚复扶额,“你的头发怎么办啊。”

左右是在自己家,当然是怎么舒服怎么来,这十几天应瑕都是披散着头发,随随便便穿个寝衣就坐下看书,有时候连鞋子也不穿,极尽“不修边幅”四字。

老丈人和大舅哥来的突然,应瑕也没打扮。

应瑕低头看了看自己粘上了几根枯草的衣服下摆,捋了捋垂在胸口的长发,然后一脸无所谓地说:“就这样吧。”

旋即叫银杏和嫩杨把门开敞亮了。

那马车停在门口,愣是没人下来,倒是能听到里面两人在小声争执。

莫非是为了谁先下车吵起来了?

姚复百思不得其解。

争执声渐渐减弱,一只布锦鞋踏在地上,那人也掀开厚重的帘子,下来的是个翩翩公子,想必就是应瑕她大哥应瑜了。应瑜跟应瑕的性子几乎一模一样,下来之后一句话也没说,只冷冷看了应瑕一眼,随后本就紧绷的唇线抿的更直:“你又不梳头,嫁人了还是这样。”

应瑕也不甘示弱地斜了回去:“那又怎样。你又没穿袜子,当心娶不到媳妇。”

应瑜冷哼一声,拍了拍姚复的肩膀,说:“你倒是有个好命格。”

姚复勉强笑了一下,什么也说不出来,老泰山还没下来呢。

应摇光也没让他失望,马上就下来了。

他和应瑜、应瑕兄妹气质不怎么一样,反而显得温文尔雅,身材已经略微有些发福了,气场却仍旧浑然天成,活脱脱一个儒商,脸上甚至带着三分和善的笑意,不过剩下七分都是精明的算计。也不知是不是错觉,他下来的一瞬间应瑜和应瑕竟收了那瘆人的神通,姚复顿时感觉身上的压迫感消失了大半。

应摇光下来后先是笑着理了理应瑕略显凌乱的长发,笑着说:“双福啊,嫁了人还跟在家里一样。好,好啊。”

他笑着看着应瑕,却不知在透过应瑕看谁。

“泰山放心,我是绝不敢让珠英受委屈的。”姚复从那兄妹的威压中透过气来,在应摇光看向他时吐出准备好的台词。

何止不敢让应瑕受委屈,应瑕让他别受委屈才好。光是那凌厉的气质,应瑕也不可能受委屈啊!

应摇光向他伸出手掌,指尖悬在姚复鼻尖时顿了顿,转而拍了拍姚复的肩,这位中年商人笑着夸赞:“孺子可教!”

“说到这儿,我和大宝给你带了件礼物。”应摇光转过身去,向着马车走了两步。

听到“大宝”两个字之后应瑜脸色明显十分难看,但还是乖乖跟了过去,这两人似乎是临时起意到阳城来的,只有两个车夫百无聊赖地坐在马背上,其他下人是一个没带。应瑜还得自己上马车把东西拿过来。

他抱下来的是个约莫五六尺长的木盒子,那木料看着很是华贵,打磨的也很精细,并不像楚人之椟那般奢华,盒子上也没什么别样的装饰,依靠的不过是浑身透出一股华贵的气质来。

里面装着一把剑。姚复想。

应瑜往前走了两步,缓缓打开盒子,里面果真装着一把剑。

其刃如蝉翼,其身如秋水,其柄如龟鳞,其环如列星。

那剑鞘就躺在长剑旁边,被那宝剑映衬的已是黯然失色。

“此剑名曰‘吴霜’。”应瑜把盒子交给应摇光,应摇光微微俯身,双手托住那剑匣,好让应瑜把长剑拿出来。

应瑜举着剑,在阳光中晃了晃,接着说:“古时吴越之地多产宝剑,此剑便是当年被楚国逼回姑苏的越国所铸。当年世间只此一把铁剑。据说是工匠在秋霜之下铸成,故得此名。”

这确实是把世间无二的神兵,千年过去,仍旧泛着逼人的寒光。

应瑜拿过剑鞘,一把将长剑收起,旁若无人地说:“听闻此剑用的是天山的陨铁,越国的赤铜混合铸成的;最初的剑鞘是整块的沉香木,不过流落民间许久,怕是早已朽坏,我托人重造用的樟木;剑柄则是用了上好的象牙,又涂上了祭祀用的墨漆——”

“不是,”姚复有些不可置信地打断,“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送给我?你们自己留着不行吗?”

应瑜没说话,仍只是神色冷冷地看着他。

应摇光抱着那木盒子来打圆场:“我们大宝有相面的本领,看得出你必成大器——”

“泰山竟然信这个?”姚复怀疑的目光投向应摇光,后者一下被噎住了。

应瑕终于明白了最讨厌姚复哪一点,上前一步,劈手夺下应瑜手里的剑,塞进姚复手里,不耐烦地说:“给你接着就好了,哪这么多废话。”

姚复愣在当场,只拿着剑不知所措。他从前在家总喜欢和姚老头杠上两句,见了泰山这毛病便又发作了,平日里混迹市井也学了不少油嘴滑舌的功夫,应摇光接什么他都能说两句,如今应瑕这般直爽却叫他手足无措。

“把你那老爱跟老头子抬杠的臭毛病给我改了。”应瑕极度不耐地揉揉耳朵,推门进屋去了。

应瑕也算给了他一个台阶,姚复急急追了过去,免得自己的嘴再不听使唤,应摇光还在门口大喊:“回头叫双福给你缝个剑穗啊!”

紧接着两个人就被嫩杨和银杏缠上了。应家的小丫头大概都是跟女儿差不多待遇的,两个丫鬟能无法无天地缠着主家讨要零嘴,主家还能满脸笑意地给她们分糖吃,这家平日里是什么人可见一斑。

“话说,你小名为什么叫双福啊?”姚复关好窗户,笑着问应瑕。

应瑕不像她哥那么抵触这个昵称,甚至微微笑着解释:“应瑜是大宝,就字面意思。我出生时家里被征做了皇商,又恰逢新春,便叫双福。我还有个妹妹,便顺着叫做了三喜。”

还好应瑕这个小妹行三,若是行四,那真真到了光想想就能笑出来的地步。

“不愧是皇商啊。”姚复喟叹一声。

起名恰到好处地符合了孩子的行数,因着天时地利,又不失风雅,还寄托了美好的祝愿。

这就是文化人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