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呢?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嘴里含着人家饭菜,也不好意思说不跟着人家干。还有刘邦拿三寸不烂之舌,外加吕雉一番坑蒙拐骗,神助攻的胡编乱造,众口铄金起来,这赤帝子坐实了存在。这场景怎么看都像皇帝的新装,只是却没有一个小孩站出来,捅破这层窗户纸。很快在邙山区域聚集了近万人马,听闻项羽打了胜仗后,便要封王,并打算去投靠,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嘛。越是知识贫乏的人,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孤勇和自豪感,因为知识的缺乏,他所相信的事物越绝对,因为知识面匮乏,众有识之士,不屑与之争短论长,没有听见过与自己对立的观点,便无知者无畏起来。所以不只是这群人喜欢自己蒙蔽自己,就连刘邦也只喜欢接受自己喜欢的观点,假话说三年都会变成真的,所以他坚定不移的自认为赤帝子。
话说人群中的萧何曹参,看着彼此露出会心一笑,大家心知肚明就好,窗户纸捅破了,谁敢接这个烫手山芋?不是萧何曹参没这个能力,不敢接茬,而是一旦造反失败,必遭满门屠戮,甚至祸及祖宗八代外,而对于萧何曹参这样的读书人当然慎之又慎。学识傍身的人,性格小心谨慎,考虑问题前怕狼后怕虎,就怕有丝毫不周全,祸及全族。可见人生有时候需要奋不顾身一把,才能勇攀高峰。不敢冒险出头,枪打出头鸟,况且揭竿而起的风险巨大。而反观刘邦,本来就一无赖,单凭他日后在追兵节节逼近的时候,为了减轻负担,将一双儿女扔下马车后,想着扬长而去的情景,就不难发现此人薄情寡义。是张良下车救回了孩子,当车夫让刘盈紧紧抱住他后背,大一点的鲁元公主抱住弟弟,只因车夫不忍一对孩子送命,他举剑就要杀掉车夫。还是张良提醒,杀掉车夫便无人驾车了,他才作罢。虎毒不食子,拖累自己便刀剑相向,绝无仁慈之心,哪怕对待骨肉至亲也毫不手软,这样的人不怕祸及家人。所以他无所畏惧,由他挑起造反的大旗,此人十万万里也挑他这个唯一。
刘邦不但具有冒险精神,从他身无分文到吕老爹那里蹭吃蹭喝,就可以看出来,此人脸皮不是一般的厚,这是成大事者所不拘的小节。让刘邦出头,在前面冲刺,若失败自己的风险相对较小。况且前朝覆灭,王孙凋谢之罪,自己担当不起。加上萧何对未来局势的判断,认为刘邦是潜力股,胆肥的人更有机会在乱世中崛起。而且刘邦没有知识,且又油又滑,文人爱惜自己的羽毛,使用下三滥手段打成目标,文人的小心脏是扛不住。群雄逐鹿的形势下,选择一个有野心,有潜力且不要脸的人辅佐,比单打独斗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此时刘邦已经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因为酒后耽误行程,在羁押犯人途中,让不少囚徒逃走,横竖不过一死。为保命索性揭竿而起,且当时便已聚合了两三千人,势力和威望不容小觑。此时的萧何若想反抗刘邦,成功的可能性较小,毕竟面对一帮子亡命之徒,很可能给自己带来掉脑袋的风险。换而言之富贵险中求,人有时候就需要拼一把,从或龙在渊到九五之尊,不过隔了一个“冲”字,或一飞冲天,或冲至鱼死网破。而刘邦因为酒精的加持,还有一股子江湖痞性,众人拾柴火焰高,激昂慷慨之余便歃血为誓,兵不血刃攻心为上,得此机遇,成就了日后泼天富贵。
酒劲过去后,他暗暗叫苦,看到这群人围着自己,毕恭毕敬的“大哥长、大哥短……”叫个不停,反而洋洋自得起来。把早已准备好的台词和盘托出。他赤帝子的神化,终极目标不过是让自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之子,这样可以代表上天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独裁之中的封建王朝,本就不能千秋万代,兴衰起伏都在情理之中,最后不过是你灭了我我灭了你,黄帝轮流当,今天落哪家而已。所以,对于老百姓而言,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本事夺取天下,并广施仁政,能够人自己丰衣足食,吃饱穿暖你就是名正言顺的天子,老百姓争先恐后拥戴下,管他龙椅上坐的是人是鬼,神话或谎话,也只是耳旁风一笑而过,也不会将其当真。帝王攻略编造神话呢?并不是安抚百姓,而是为了安抚忠于前朝的臣子,强调自己是顺应天意的,这些忠于前朝的臣子也有了效忠于自己的理由。封建社会里,举国上下迷信思想非常严重,尤其是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后,更迫切需要神话的加持来巩固自己的寡人位置,以实现天下归心。所以帝王会编造出一些神话故事来烘托自己的身份,大家心知肚明。而老百姓们,安稳的活着才是最关键的,至于谁当皇帝则与他们无关,所以的出身与自己毫无关系。当嬴政的华丽行头出游时,刘老三不无羡慕道:大丈夫理应如此的时候,已经暴露了其狼子野心,或说雄心壮志,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