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柜一听,走到大街上遥遥一望,见到一队官兵又退回客栈,“老天爷保佑别再下雨,再这样下去送柴火的都没了。”
三个学生慢腾腾下楼吃早点,元襄之给他们一人倒了一杯荷花茶。
“不愧是先生,好喝好喝。”葛潇潇总是最捧场的。
梁其文端起一碗浇头豆花,笑道:“牛嚼牡丹。”
铛——
外头在敲锣,葛潇潇动作快,几步跑到门口。
一位青色官袍的官员举着锣槌喊道:“今岁问仙州多地出现山洪,为救百姓于危难,知州大人特此招募义士,同官府一道赈灾济民,以度天灾,凡报名者,皆由知州大人亲书告示表彰一月。”
“敲锣视为报名,来此处登记。”
有百姓没有听懂,青衣官员用方言解释了一遍。
集聚的百姓议论纷纷,还不曾有人报名,闹灾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粮价,青衣官员当即问了人群中的米粮老板,米粮老板打哈哈敷衍过去,几步挤出人群走了。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衣食住行是生活之本,荣誉表彰是满足温饱之后才考虑的问题,也许有些天真热心之人会报名,但始终是极少数。
葛潇潇听完回来,向大家说了外头的情景。
“你们想去吗?”元襄之问三个学生。
“若是表彰能传到京城便好了,我第一个报名。”梁其文放下筷子,如果表彰能在京城传播,那他爹一定能看到,也许会夸他一句做得好。
“这种行侠仗义的好事怎么会少了我。”葛潇潇一口应下,偏头去问还在吃早点的冯久年。
冯久年有些犹豫,回想起之前水匪的事,他躲在人群中帮不上任何忙,“我肩不能提手不能抗,不帮倒忙就可以了。”
这时,外面锣被敲响,有人报名了。
几人走到门口,齐齐望去,是一位头戴儒巾、穿白襕衫的少年,他面对人群,声音坚定:“我乃问仙书院学生高左安,愿为问仙州百姓尽绵薄之力。”
在他之后,陆续有人上前敲锣,无一例外皆是问仙书院的装束。
读书人好清名,年轻人热血体力好,这几人全占了。
“咱们不能输给他们,我要叫明德书院的名字在问仙州家喻户晓。”葛潇潇看向元襄之,得他首肯后,挤进人群。
梁其文喊了声“葛大小姐”,无奈跟上。
“这,”冯久年犹豫几息还是决定一起行动,“等等我。”
铛——
葛潇潇一击,锣声清脆响亮,她下巴微扬,见两位同窗挤进来,忙拉着他们一起:“明德书院学生游学至此,报名支援。”
“哪个明德书院?没听说过。”
“诶,是京城的书院,本朝唯一一个男女同读的书院。”
“男女同读?伤风败俗!”
外人如何议论,他们三人听不清也无心计较,径直去青衣官员处写上姓名。
“为人师表,学生都去了,你不去?”隋妤君问站在身旁一动不动的元襄之。
“榜上留名未必好,你我何必跟小孩子一道凑热闹,另外我身体不好你是知道的。”这番话把隋妤君逗笑了,他说得没错,这一路上他多灾多难,伤病不断。
隋妤君认可元襄之的话,她是个俗人,名声于她远不如金银靠谱,再者小郡王在问仙州出现过,她不能引人注目。
在一众学子的带领之下,有些布衣百姓走了出来,青衣官员一一登记。
午后,三个学生跟着青衣官员的队伍出城。
到了城外,才发觉流民之多,知州大人一身官服早已沾上数不清的泥点子,穿行在人群之中。
他们在平坦的地方搭建起一排排简易住所来安置灾民,每一排的前面支起两口大锅,此刻一口锅烧水、一锅做饭,有官兵在给流民分饭。
青衣官员给招募来的义士发了红袖带作为标记,今日他们的任务是继续搭建住所,今日是第一天,后面还会不断有流民来此。
知州大人见到青衣官员,忙问道:“何鸣,可有见到小郡王?”
“徐大人,小郡王昨日出城后一夜未归,许是被山洪堵了路。”何鸣猜测。
徐知州眉头紧皱,他在半个月前发生第一场大山洪时,便奏请朝廷派兵援助,他以为来的钦差与以往一样是问仙州籍贯的官员,谁成想来的是小郡王。
昨日小郡王问了句何处受灾最严重,听了个地名,带上人马匆匆离去,甚至没在安排好的别院住一晚。问仙州山多雨多,山体滑坡、泥石流在雨季经常发生,小郡王去的地方离城里不过两个时辰的路程,如今还没回来,连个报信的都没有,若是堵路还好,就怕出事。
“今晚小郡王还未回城,立刻派人去寻。”徐知府吩咐何鸣。
难道是籍贯问仙州的官员在朝堂说不上话了?派位天潢贵胄来,立功不成反倒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