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237章 苏定方威名镇朝堂 治旱灾皇帝多烦忧

第237章 苏定方威名镇朝堂 治旱灾皇帝多烦忧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然后朝臣们又听到裴行俭说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丢下十姓部落,自己连夜偷渡曳咥河遁逃的事,现在苏定方已经率领大军去追击阿史那贺鲁这个孤家寡人。

消息听到这里朝臣已经知道这一战不只是大获全胜,而是可以配享太庙的大胜,这样的胜战足以把苏定方抬进大唐最优秀武将的行列,这样的功绩足以超越整个朝堂超过九成九的朝臣。

苏定方这个过去大家不放在眼里的,默默无闻二十五载的铁郎将,在大家不知不觉的时候居然猛然间就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这样的苏定方不止胜了突厥人,也是胜了朝堂的诸位朝臣,毕竟苏定方能有今天的成就其中也有朝堂诸位朝臣的“一份功劳”,当初如果不是李治在朝堂上对武将用无可用,李治也不会在历史的角落里找到蒙尘二十五年的苏定方,这就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治就是苏定方的伯乐。

但现在苏定方的回报证明了李治的眼光,也是对当初看不起苏定方的朝臣回以一记响亮的耳光,往日你看我不起,他日你高攀不起。

在裴行俭说完之后朝堂上反而安静了下来,都震惊在这个消息之中,也在揣测李治用这样的方式揭开这个消息的意图。

李治没有犹豫,苏定方知道乘胜追击,李治也需要乘胜追击。

李治道:“苏定方将军在战场上遇到过一些难题,但这就是现实,谁又不会遇到难题呢?遇到难题就需要解决难题,而不是遇难而退,就像在这朝堂之上,我们一样有难题,比如摆在我们眼前的旱灾之事。关中之地农作物资虽然号称丰饶,但仅长安城方圆人口就有百万之巨,所以自产农收其实并不能充分供给宫内所需以及百官俸禄之需,长久以来不得不依靠从关外征调才能满足供应,这是大家众所周知之事,但关中之地水陆交通也不甚便利,运转粮食亦颇为困难,眼下旱灾更是加剧了这样的困局,百姓就是江山社稷,旱灾是关乎百姓的生死大事,朕不可不察,诸位爱卿作为臣子也该义不容辞才对,所以朕决议,从今日开始,从朕开始,宫内一应开销能省则省,而朝内诸位大人的俸禄也暂且停放,把粮食送到百姓需要的地方以弥补旱灾之危,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各司其职,做官最重要的就是各尽其责,苏定方将军既然可以做到不可能之事,朕不信朕以及诸位大人做不到,诸位爱卿以为呢?”

朝堂上的大臣们才知道李治是在这里等着他们,李治其实早就有这样的打算,只是几次都被朝臣以“西征无用”挡了回去,现在李治又旧事重提,之前想要反对这件事的朝臣们就要三思而行,李治已经说了各尽其责,如果这时候站出来阻拦的话那不就是玩忽职守?少吃点饭难道比苏定方在西域搏命还难吗?

朝臣们只能默认李治的决议,他们没想到李治居然有这样的政治敏锐性。

至于这样能省出多少粮食,李治问道:“监国大人,你以为朕这样的安排能省出多少粮食给灾民?”

长孙无忌没有犹豫,其实这个办法在他心中早就做过预算,却从来没有提出来过,现在李治问起,长孙无忌道:“皇上,长安的粮食消耗主要用作宿卫兵和战马的吃食,长安往日供给十一万宿卫兵每天两升左右的粟米,十一万宿卫兵中三万北衙军为骑兵,八万南衙兵有马四万八千余匹,所以马匹共计七万八千匹,至于马匹的口粮是一马顶三兵,所以这七万八千匹马换成人就是二十三万四千人,再加上宫内的宦官,宫女,奴婢,管户,工户,乐户等这些隶属于吃皇粮的人员,大概有二十三万,这样按人口来说就是五十七万四千人的口粮供给,皇上如果想要节省的话就是从这五十七万人的口中省粮食,老臣以为这个办法的确暂时可以见到一些成效。”(百度数据)

偌大的长安城,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吃皇粮,现在李治要从这一般人的嘴里抠出一些粮食接济剩下的一半百姓,大家互相少吃一口,百姓嘴里就多一口,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只希望这样能渡过这一场旱灾。

一段时间后,现实只能说李治的想法只是太过乐观,从自己的嘴里能省的了一时,却省不了太长时间,这就是长孙无忌说的这个办法只能暂时发挥作用。

粮食省了没有多长时间,不管是宿卫兵还是其他人就开始叫苦连天,宿卫兵担任拱卫长安的职责,平日里需要训练操演,是一项体力活,吃的东西少了哪还有力气练兵,三两个月的时间宿卫兵们就开始面黄肌瘦,战马更是瘦骨嶙峋,那骑兵就是徒有其表,马匹因体弱伤亡也是常事。

这种情况马上就传到了李治的耳中,长孙无忌道:“坐吃山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是啊,张嘴吃东西的人这么多,单单靠省能省出多少粮食?若是粮食歉收这种事可能省一省能过去,但大旱灾这种事,粮食绝收,哪是省一省能过去的。

李治默然,长孙无忌很早就提醒过他可能会出现旱灾的事,但谁能想到这一次旱灾如此猛烈,庄家颗粒无收,百姓家中的存粮撑一段时间,自己省一省撑一段时间,但京畿这么大,省这种办法就是小打小闹。

李治问道:“漕运呢?苏扬等地粮食富足,加倍的运粮进京啊!”

长孙无忌道:“皇上,苏扬等地漕运路途遥远,运转艰辛,功出虽劳,但成效见微,事半功倍,再者,今漕运之数已数倍于前,再者粮食需要运到洛阳再以车马转陆运至长安,这路途几百里更是花费甚多,粮食到了长安可谓是“一粒粮食一粒金”,这样的粮食哪是老百姓能吃得起的?”

方正说来说去也说不来粮食,难道自己要看着关内发生“天大旱,饿殍遍野,人相食”的惨剧吗?李治烦躁的挥手示意长孙无忌退下。

长孙无忌走后武皇后就来到了李治的身边,她一直躲在紫宸殿内的屏风后面,想要为李治出谋划策。

李治看着武皇后道:“朕虽然是天子,但朕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朕不能呼风唤雨,朕也找不来粮食,难道这旱灾朕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

天子也是人,虽然自称天子,却不是天的儿子,吃的也是五谷杂粮。

武皇后知道面对这样的困局,民以食为天,吃不饱肚子这个问题是什么样的聪明才智都不能解决的,饿肚子的时候聪明人和傻子没有什么区别,聪明变不来粮食填饱肚子。

现在的李治就是走投无路。

忽的武皇后道:“陛下,我们向长孙大人认输吧。”

李治道:“何为认输?”

武皇后道:“这偌大的关陇之地,颗粮无收,但世家的粮仓里是一定会有粮食的,甚至会比陛下国库的粮食更多,这时候陛下如果向长孙无忌大人认输,以此借出一些粮食来解决灾民的问题,他们的粮食就在关内。”

大唐在长安立国到李治是三代,但关陇之地的关陇士族在这里至少已经三辈子,大唐立国之后长安也就成了权力中心,这里就是关陇士族的大本营,关陇的土地明处暗处不知道多少土地都在这些人的掌控之下,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实际上土地大部分都是世家的,所以武皇后才说哪怕整个关内都没有粮食,世家的粮仓里也一定会有粮食,而关陇士族又以长孙无忌为首,这样李治去向长孙无忌认输,从世家的手中借粮,这样来解决灾民的难题。

皇帝向臣子借粮?

李治不知道自己这么做会折损多少颜面,别说借粮,就是前一段时间停放俸禄朝臣都颇有怨言,现在还要从他们的家里往外借粮食,自己这个皇帝做的还真憋屈,可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为难了大半天李治还是决定按照武皇后的办法来向长孙无忌借粮,为了粮食他只能做到向长孙无忌“认输”。

长孙无忌的马车离开皇宫还没有多久就被宫里的内侍追上,内侍连忙道:“皇上请监国大人进宫议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