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姜凡极少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感,但在这场弥漫着硝烟味的谈话中,他切身体会到了。
薛珅隐藏在风度翩翩之下的咄咄逼人让他十分火大,然而这本就是招生组争夺生源时的常规操作:吹嘘自家,打压对家。更可怕的是,薛珅并没有做出曲解真相的抹黑举动,他所说的都是事实——清华的某些院系确实会以成绩排名限制学生的转出名额,而从本科生就读的角度来说,清华的物理系也的确比北大的物理学院“差点火候”。
二者之间的差距从“院”和“系”的级别架构上就可见一斑。在七十年前的高校院系大调整之后,北大物院迄今为止仍然是国内物理学界当之无愧的最高学府,它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居功至伟的贡献,不仅教学水平堪称顶尖,物理的学科方向也最为全面。四十年前,清华物理系重建时也得到了北大物院的鼎力相助,尽管近些年来发展迅猛,但其学科覆盖的广度依旧无法与之相比。
在姜凡签约保送那年,决定本科继续攻读物理专业的国集成员们足有百分之七十都选择了北大物院。他却与大家都不同,早早就选中了凝聚态物理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而清华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成果远超北大,处于世界一流的前沿水平,清华物理系也因此而成为了他的最佳选择。过去三年中,他所接触的知名导师、所享有的实验室资源、所产出的科研成果都充分证明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
姜凡平复了一会儿情绪,冷静的思考使理性重新占领思维高地。既然对方在事实层面无懈可击,那就针对逻辑层面的漏洞展开反驳。
“从转出和转入人数的比例去判断清华物理系的水准如何未免太过武断。毕竟物理不是一个谁都能学得会,谁都能学得懂的学科。”他推了推眼镜,将后背挺得笔直,“不止清华物理系,每年从北大物院转出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其中不乏CPhO国集和金牌选手。有些人即便在校期间不转走,毕业后一样会转行去做教培、做金融、做量化,不再从事物理相关的研究工作。这种现象不仅要归结于个人能力和兴趣,也是学习基础学科在当下投入产出比太低所导致的结果,而不是清华物理学科建设水平还不够高的体现。”
姜凡没给薛珅留下任何反击的机会,直接转向林羽:“我的主要方向是凝聚态实验,所以当初选择了清华物理系的数理基科班,能在大二甚至大一就进组,而且从不缺经费。你应该也知道我们系里的薛院士,他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中国大陆目前最接近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我高中时也正是被此吸引了。他本人很可能成为第一位获得巴克利奖的中国籍物理学家,这个奖被公认为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项。”
林羽浑身都有些不自在,这真的是他一个连省队都没进去的竞赛落榜生能听的吗?
“我想说的是,现在的清华物理系已经和很多人印象中的不同了,无论是凝聚态物理、量子物理、固体物理,还是核物理、粒子物理、高能物理……清华的科研水平和未来发展势头都相当可观,在很多方向都比北大物院更具竞争力。”姜凡还嫌不够,又补上一句,“他们确实很强,但这些年有点跟不上物理研究的前沿。”
薛珅终于有了插话的机会,他的表情非常微妙:“那你知道林羽对什么方向感兴趣吗?”
姜凡实在不想多分给他一个眼神,直截了当地去问林羽:“你对什么方向感兴趣?”
张涛轻咳几声,拍了拍林羽的肩膀以示安慰。
“我不知道……”林羽硬着头皮回答道,“因为我还没怎么详细了解过大学物理……甚至都不知道都有哪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