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重回八零,从摆摊开始 > 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六章

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六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苏小麦忍不住跟苏丽珍感慨:“咱们苏爷爷的人缘真好。”

这些老邻居们不但热情,记性也很好,还有人认出了孟知祥。

当初苏厚德决定留在凤城定居,芽芽和孟知祥各占了一半原因。但是为了保护芽芽,大家决定对外只说是为了照顾孟知祥。

街坊邻居们也都知道苏家的事,知道老苏头的姐姐一家命途多舛,如今也只剩下这么一个姐夫了。

要不是为了这个孤苦伶仃的姐夫,老苏也不会大老远跑去东北。

当年,老苏的姐姐夫妻俩时常来看望老苏一家。在他们记忆里,这对夫妻不仅长相气质出众,而且还是大学里的老师,跟总是围着锅台转的老苏头没有一点像的地方。

可如今再看孟知祥,当年斯文俊秀的青年教授如今却满头白发,比同龄人更显苍老,实在叫人唏嘘。

大家又主动跟孟知祥说了会儿话。

孟知祥因为这两年常在苏家火锅店里待着的缘故,心境也开阔了不少,面对众人关切中难掩同情的眼神,他也笑着回应了几句。

到最后,邻居们才注意一直在旁边笑吟吟看着他们说话的苏丽珍一家四口。

等听完苏厚德介绍,那位老王头又忍不住大着嗓门道:“原来这就是苏老哥你在那边认得干儿子啊!哎呦,这小子看着不错,眼神清正,是个忠厚人,老苏你有眼光!”

其他人也跟着纷纷夸赞道:“老苏有福气啊,多了一个儿子,也多了一个人孝顺!”

“那这俩闺女就是老苏的干孙女吧?看看这两个孩子长得多水灵!”

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的,很快就跟苏丽珍一家熟络起来。

就这么又说了一会儿话后,人群里一个头发半白、面容略微有点严肃的老太太就适时道:“行了,我看老苏他们一家才下火车,这会儿身子骨肯定还累得慌。大伙儿说几句,差不多就得了。让他们先回去好好歇歇,回头咱再找他们聊。”

众人觉得有理,一时都收了嘴,纷纷跟苏厚德约好,等晚些时间再来看他,之后便各自散去了。

最后,老王头老两口加上刚刚劝街坊们回去的那位李老太太三人则主动要留下,想帮苏厚德他们先把屋子拾掇一下,好方便休息。

苏厚德没答应。

他们这么多人,哪里需要再劳烦邻居们给收拾。

何况他刚刚都看了,这屋子因为大伙儿照看得精细,根本不怎么脏,屋里只有一层薄灰,简单打扫一下就好了。

三人见他坚持,也就作罢了。

等老邻居们离开后,苏卫华他们也不让苏厚德和孟知祥伸手,这点活,夫妻俩加上两个闺女四个人完全够用。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之前跟那些老邻居说话有些触景生情,孟知祥的精神明显差了许多。

李翠英赶忙从屋里收拾出一把椅子,搬到院子里朝阳的窗根下,让他先坐下歇一歇。正好今天太阳不错,晒晒太阳总能让人心情好一点。

苏卫华也给苏厚德搬出来一把椅子。

苏厚德挨着自家姐夫坐下,本想宽慰他两句,但是孟知祥却笑着主动朝他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没事。

“厚德,放心吧,我没那么脆弱。你去看看孩子们吧,不用在这儿陪我。”

苏厚德看他闭上眼睛养神,自己在椅子上坐了一会儿就坐不住了,打算过去跟苏卫华他们一起干活。

苏丽珍看他闲不住,就给他出主意:“爷爷,咱们不是给您这些邻居朋友带了特产吗?您要是实在不想休息,就去把这些特产给大伙儿分分吧。”

他们这次出门带的东西可不少,不过除了苏丽珍开学要用的东西外,大多数还是给亲戚朋友们带的特产。

毕竟难得回来一次,苏厚德也确实很惦记这边的老朋友们。

苏厚德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兴致勃勃地从屋里拽出一个大提包,将里头一份份特产拿出来。

这些特产主要是苏丽珍自家公司出产的卤味和一部分这边很难买到的山货。

苏厚德把这些东西按照要送的家数分好,其中关系更亲近的王、李两家,礼头更重三分,然后就开始挨家送礼物去了。

苏丽珍一边干活、一边打量她苏爷爷的这个家。

房子不算太宽敞,两间半的正房拆成两间屋子,分两个门。

稍大的一间,进门就是个客厅,东边还单独隔出了一间小卧室,后头是半间窄窄的厨房。

另外一间屋没像旁边主屋那样,一屋分隔成三室,这里就是单纯一间卧室,所以十分宽敞。里面镜台床柜一应俱全,应该是当初苏振东和前妻的房间。

这房子虽然普通,但是对于寻常老百姓来说,能在寸土寸金的首都有这样一份家业已经很不错了。

因为上辈子苏卫华被收回机械厂的房子,他们一家度过一段居无定所的日子,所以苏丽珍对房子有一种执念。

她重生回来最初的目标,就是要挣钱,然后置产,尽可能给家人更多的保障。

这个“产”主要就是房产。

只是这两年她虽然挣到了不少钱,但是食品公司和养殖基地同样也填进去不少钱,加上这个年月房子本身买卖的也不多,所以她最初置产投资的打算也被迫搁置了。

这对她来说,多少算是一个遗憾。

不过现在她来了首都,虽然今后肯定要回凤城,但是怎么说她也会留在这里四年。加上她对自家的“珍珍”有信心,未来的分公司未尝不会开到这边。

既然如此,同样买房投资,那首都的房子肯定比凤城的升值空间更大。

尤其她上辈子去米国时,曾听路上不少同伴说起过,当时为了赶上这波出国热潮,很多人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来换取出国的费用。

印象里,明、后两年会是这一波出国浪潮兴起的一个小高峰,说不定到时候柳暗花明,她能在这边买到适合投资的房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