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亡骨医心 > 第78章 第七十八章 玉影迷踪(下)

第78章 第七十八章 玉影迷踪(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天灾发生时,殷漠当时正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嘉峪关给一位地主家的幼子接骨,一听闻此事,连夜搭上一辆牛车赶赴海原救灾。

地震之后,哀鸿遍野。震中地处西北,交通不便且信息闭塞,再加上当年的时局还处于军阀割据的混乱状态下,因而等待上面拨款救援实属天方夜谭。等牛车赶到时,殷漠只看到了一座人间炼狱。

古人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个人的力量在这种级别的灾难面前太渺小,殷漠只好用骨医之间独有的联系方式给其他人传信。很快,近百位骨医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平时混迹在人群之中,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但在这里,他们却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身怀绝技且反应迅速。

“近百位骨医?那时候有这么多人?”凌岓着实吃了一惊。

“那必须的!毫不夸张地说,再往前追溯追溯,骨医的人数比那时候还多!”对于这一行的历史,卫斯诚基本能做到烂熟于心,“大概是建国以前吧,记载说有一场巨大的浩劫,具体是什么没说,但那次浩劫过后,骨医这个行当就基本绝迹了。”

“原来如此,老洪你继续说。”

洪钟翻了翻手中的信纸,表情愈发凝重,“后面就是关于那块玉了,你们得有个心理准备。”

1920年12月22日,冬至,距离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六天。残垣断壁之下活着的人寥寥无几,地下亡魂残留的一口怨气倒是越积越重,大有要从地下破土而出的势头。

就在众骨医商议着以秘法平息怨气时,一道奇光从附近一座被夷为平地的村落废墟底下发出。众人想方设法将奇光上面的东西挪开,继而在一片灰扑扑的土石瓦砾之下发现了一块玉。

这块玉通体雪白,质地温润,玉后面还绑着一朵绽开的昙花。最古怪的是,经历过如此强烈的地震,这块玉一点破损都没有。整块玉洁净如初,别说细小的裂缝,在废墟下埋了这么久,玉身上连一点尘土都没沾到。

骨医中有一些德高望重又见多识广的老人,见此情形纷纷议论起来,然而这样的事情到底还是太匪夷所思了,众人议论到最后也没得出任何定论。

可笑的是,灾情传播的速度还没有发现奇玉这一消息传播得快。自这块玉现世后,附近幸存的村民、官员甚至行踪不定的土匪商贩便都盯上了它。

在玉玦第一次丢失以后,殷漠等人还为自己没看好它而懊悔不已。可没多久他们就发现,这块玉不会被轻易盗走——每一个得到它的人都会在三天之内因为各种奇怪的意外去世,然后玉石就像长了腿,在次日清晨又回到殷漠手边。

这样的事情被传出去,原本的奇玉就变成了邪玉,纵然有人再觊觎,为了自己的命着想,也不敢再轻举妄动了。

但这块玉的奇异之处并不止于此。自它从废墟中现身后,地底下那股极浓厚的怨气也不见了,地缝中的尸骨被十分轻易地找到,原本干涸的河道中又重新出现了河水。

寒冬腊月,别说是普通的小河,就算流经甘肃青海段的黄河都会结上一层肉眼可见的冰。然而这条河却不同,自重新有水以来,河面非但没结冰,反而水量越来越大,流速也愈发快了起来。

除了河水,玉身上绑着的昙花也成为一众人称奇的理由——这朵花明显是在绽开时被摘下来的,可过了这么长时间,花既不凋谢,也没干枯,反而比长在原茎叶上开得更好。

陨灭于天灾中的遗骸能善后的都被骨医善后了,地下亡魂的怨气也已尽数散去,殷漠没有久留的原因,便把白玉交给了一位老骨医后离开了。

不久以后,殷漠从另一位朋友那里得知老骨医自杀的消息,而那块白玉也又一次上演了在海原的那一幕——在老骨医死后的第二天一早,它就出现在殷漠枕边,连带着那朵昙花也在。

殷漠惊出一身冷汗,他想离这块玉远一点,却发现无论把它丢到哪、交给谁,没过几天还是会回到自己手里。

他到处托人打听有关这块玉的信息,可受托的人要么一去不返就此失联,要么讳莫如深缄口不言。至此,殷漠也多少明白了,这块玉注定只能和自己有联系,如若再将他人牵涉进来,那只会叫无辜者白白受牵连。

“上面写了,这是一块产自昆仑山脉的玉石,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在当时的海原。这块玉在你师父身边跟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它能吸收死人的怨气,能让植物枯木逢春,让活人容颜不老。”

“所以,殷师傅看着是个五六十岁的小老头,实际年龄要远比这更大?”从1920年那段经历开始,凌岓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估计是。一直到二十年前,他路过此处,偶然救下一个小女孩……”说书人突然顿住了,他拿着信纸看了一眼,表情古怪。

“怎么了?”姜泠问。

“没怎么。”洪钟脸上的异色很快褪去,然后他用一两句话就将后面的内容概括了,让听者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你师父发现这块玉的神奇功用后,想办法用这块玉给小姑娘续了命,这块玉后来就变成了她的半颗心。”

至此,傻子都明白最后这两句话里的“小姑娘”指的是谁了。三道目光齐齐落在姜泠身上,当事人脸上却半分异色都没有,她问洪钟,“还有别的吗?”

“没…没了。”——

洪钟下意识把信纸往身后揶,然后又慢半拍反应过来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举动。最后信纸被他攥在手里,藏也不是,不藏也不是,好在姜泠没提出亲自看一看纸上内容的要求,他这才慢慢松了口气。

“那我也说说我的发现,那根胫骨的埋葬地找到了。”

“在哪儿?”卫斯诚不假思索问道。

“在青海。”

“那镯子和头发?”信纸的每一张都标了页码,洪钟一开始就发现中间有缺页,缺失的那几页之前的内容和镯子的主人有关,但为了不让姜泠看到后面的内容,他只说镯子,绝口不提缺页的事。

“它们属于同一个人,而且它们的主人还活着,现在也在青海。”姜泠把洪钟的表情和举动记在心里,却并不提出任何疑问,她说,“如果我的能力没退步的话,那只要找到了埋骨之地,也就能找到镯子的主人。”

“既然邀请函都寄到家门口了,不去一趟多说不过去。”凌岓替骨医说完了最后一句话。

新的旅途又要开始了,尽管前途未卜,但几个人却都十分坚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